免费大公开二肖中特:李永福:用心记录60年,编成村志留乡愁
开发区小八角社区80岁老人李永福
用心记录60年,编成村志留乡愁
李永福老人在翻看资料。
□鹤报融媒体记者 李明英 文/图
“1950年我们村成立学校,第一任教师是艾德朋”“1970年生产队买了一辆拖拉机”……今年,80岁的退休老人李永福用心记录60年、精心编撰的村志成书出版,3万余字和大量的图片记载了家乡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八角社区于新中国成立后,居民衣食住行以及村容村貌的变化。近日,记者对李永福进行了采访。
有心之人,坚持记录60年
李永福老人满面红光、精神矍铄,说起编村志的事情,他打开了话匣子。“我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过过苦日子,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要在以前真想不到有今天幸福的生活。”李永福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小八角社区以前为小八角村)人,见证了这个社区一点一滴的变化,对社区的风土人情有着深深的眷恋。
“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里好多年轻人已经在城里安家。”他说,他想把小八角社区的来历及新中国成立之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录下来,让社区里的后辈们通过村志记住乡愁。
李永福喜欢读书看报,爱好写作,1999年之前在供销社上班,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李永福是个有心人,早在60年前,他开始把看到的时代变化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1951年,小八角村的王发元办起供销社”“1956年小八角村及其他8个村组成全丰农业生产合作社”“1981年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这些关于小八角社区的几万条信息,李永福在笔记本上一一记录下来。60年如一日地记录,累计100多万字,为之后他编写村志打下了坚实基础。
不辞辛苦,多方核对资料
“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写村志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还原社区里的真实情况,社区里年纪大的人我都问遍了,还多次到图书馆查资料。”李永福说,这一年多来,他每天都在不断地查看自己当年记录的事情,不懂的就问,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就多方验证,终于在今年上半年完成了3万余字的《小八角村村志》。
“编写村志还不算太辛苦,甄别资料最费劲。”李永福说,因为平时记录及收集的资料繁杂,难免有出入,需要仔细筛选,认真核对。年事已高的李永福,为了验证王氏家谱所记载的迁入时间,他骑自行车多次到图书馆及浚县相关单位查资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小八角社区西北不远处曾有座石亭,后被浚县文物管理部门移至浚县浮丘山,李永福在编写村志时与其他村民多次到浮丘山查看石亭上面所记载的事,然后拍照留档。“据说石亭是鸿门寺院在唐朝时所建,石亭立于寺院中。鸿门寺院曾经规模宏大,逛寺院的很多人骑着马。”李永福说,历史悠久的村庄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中不乏文物古迹,所以他在编撰村志时多次查找有关资料。
不会使用电脑的他,资料全部手写,然后请人打印,再取回打印稿校对,多次修改才最终定稿。在社区居委会的大力支持下,3万余字的村志终于成书。
记住乡愁,珍惜幸福生活
记者翻开《小八角村村志》,看到书中内容丰富,涉及民俗历史、文物古迹、传说故事、工业农业等。
“时代变化很快,有些重要的事件、民俗历史,社区里好多年轻人不知道。”李永福说,村志上有小八角社区的石亭、农具、旧房等图片,可以让后代了解小八角社区的村史,记住乡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知道李永福老人编写村志,我们特别激动,尽最大能力给他创造便利条件,现在社区里的人都领到了这本村志,希望大家能多了解村史。”小八角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保顺说。
鹤壁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鹤壁新闻网X月X日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鹤壁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鹤壁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鹤壁新闻网授权咨询:0392-3313875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